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

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

2015年01月05日 11:06:41 访问量:42895 作者:李宾

  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

此文为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在徐州推进“学讲计划”校长培训班所做的报告

 

李宾根据录音整理

课堂革命要静悄悄,其实这是新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根本诉求,主要就是怎么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我们课堂教学的模式。这个诉求也是世界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追求。

一项涉及30多个国家的比较教育调查发现,大多数欧美国家的课堂,已经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景象,即便是以应试为主流的中国、韩国、日本、台湾、越南等东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在发生着改变,其中举了一个中国2001年开始的新课改的例子。调查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如果用这个标准还衡量一下近些年来,中国大陆那些所谓的课程改革的样板学校的话,我看是不够资格的。报告得出的结论就是:二十一世纪的这场课堂革命是永远的革命,持续的,而且是宁静的革命——静悄悄。这里面静悄悄有好多种含义,首要的含义就是说,衡量我们今天中小学的课堂不是成天到晚唱唱跳跳,热热闹闹很活跃,课堂首先要安静,要宁静要学会思考第二层含义就是说,作为校长也好老师也好,不应做了一点改革就到处喊:改革了,改革了,到处炫耀。因为学校改革的这种实验非常的漫长、艰难,可能还会有反复,没这么简单,所以要静悄悄。此外还有好多含义。

这是个国际潮流,去年我与日本的佐藤学同时参加一个东亚国家的国际教育交流会议,我的主题演讲的题目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设计与自下而上的课堂创造”,题目的意思就是要告诉他们“十几年来,中国大陆实际上就在搞一件事,策划新世纪的课程改革,自上而下的一种改革设计,一种思想发动。那么今后的十年呢?可能更主要的是侧重于、仰赖于基层学校的自下而上的课堂创造。这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主题也时当今东亚国家不谋而合的这么一个主题,这其中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自下而上”。今年教育部要推出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所以还在做,没完没了的做。

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分两个层面做个梳理。第一个问题,十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它的理念,它的亮点究竟何在?第二个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碰到好多问题,好多难题,没有难题不叫改革,包括理论的实践的,我想梳理其中几个问题。

在梳理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2001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改革方案》时,整个国际教育界高度的关注我们中国的这次改革。当时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教育局当时就发了一封信给教育部周济部长,希望教育部能派一个专家团到欧洲去,主题定为“分享中国大陆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育部非常重视,派了7人的团队前往出席,我们7个人在欧洲期间反而受到少有的震撼。

 

第一天,我们参观了一所奥地利维也纳市内的一所小学,规模和我们一般的小学差不多,欧洲的班级一般规定24个学生一个标准班,6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人。教室是一间半的套间格局,后面的半间教室放的是多年来这所学校老师自己编写的教材。我们发现奥地利的中小学只有课标,没有现成的教材可教,有标无本。这就说明奥地利的老师具有课程开发力、有课程领导力。上海这几年所提的口号就是提高课程领导力,通过几年的实验和研究来打造一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但是即便是上海,我觉得多课程领导力的解读还不到位,比如上海对课程领导力的解读是校长的领导力+教研员的研究力+教师的执行力,面面俱到,好像都有了,我以为是不对的。国际上为什么把课程管理拿掉,换成课程领导,就是要打破垂直的对教师的监控力这样的管理模式。现在很少谈学校管理、班级管理都是谈班级经营、学校经营,来体现一种平等。课程领导力意味着,不仅要发挥校长的领导力,而且要发挥每一个教师的领导力,也就是开发、创生课程的主动性的能力叫领导力。第二天,我们到一所中学,维也纳文理高中,相当于我们的普通高中,校长和我们侃侃而谈,整整一天陪我们参观、听课、座谈。校长介绍说这所高中所有学科课程的文本全部是本校教师开发的(课标是国家的),我这个高中的课程结构是很清晰的,三条线组成。我想这三条线小学、初中都可以参考。第一条线,科学素养,科学的技术的涵养。重视数理化生学科,但是学科门类不多,少而精。因为今天的时代不是以量取胜的时代,是以质取胜,知识点再多也没什么了不起,我在网络上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出来,比老师讲得更加细致、全面。关键是学会思考,关注思维方式的问题。第二条线,人文素养,比科学素养门类稍微多一点。语文、历史、地理、逻辑学、心理学(高中生也学,学会自我分析),这些相当于我们的时政,宗教(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特别是语文课程,三加一的格局。三门外语加一门母语,三门外语都要求四会,我们大学也不过是二外,而且本科生的二外要做到四会是很难达到的,但是人家高中生要求三外四会。第三条线,专长课程,一类是绘画,一类是舞蹈。普通高中生画油画,而且是画人体,舞蹈跳芭蕾舞,当场跳给我们看。

我们一边参观一边感慨:这么一个小小的奥地利,琴棋书画样样都行,这不就是我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素质教育么?但是我们堂堂的大中国有么?我们七个人互相看看,没有啊,找不出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现在国内基础教育界有很多的校长很傲慢。好像我们不得了,我们有高分,我们成绩怎么怎么样。像PISA测试,上海拿到两届世界第一,震惊整个世界,但是上海很低调,教育部很低调。这是对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取得PISA成绩是花了比外国学生多了一点五倍的时间才拿到的。学生的身心健康怎么样?问题很多,所以很低调。但是有些人好像得意忘形了,甚至原上海教研室主任写了一本书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要好,我觉得这个看法好像有问题。

一、             新课程的理念与亮点

就是两个“为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部非常鲜明的提出的。关键词是“每一个学生”,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思想要转型,今天这个时代不再是精英教育的时代,而是大众教育的时代,大众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概念。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回事,要求得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今天发达国家衡量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好不好,不是说有几个考上尖子大学,而是要取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标,这是最基本的。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在基础教育界还没有得到解决。现在许多名牌中学,特别是高中的校长乱提口号。北京上海一批名牌中学校长提出来,要把中学、小学办成拔尖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我看了以后下了一跳,你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什么人才呀?再看看美国,美国的大学,本科院校它的教育是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生以上才能称得上培养人才,中小学定位在人才培养是不恰当的。人大附中的一个毕业生到了美国以后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其中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他说,人大附中的教育就是极端的应试教育,刘校长还到处发议论,当中有些议论是不对的,我的博士生当面和他交流,他说学生里面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劳动者,一种是领袖人物。言下之意,人大附中是培养领袖人物的,其它都是培养劳动者的,简直胡说八道,你教育公平到哪里去了?华东师大二附中,我一直批评,它现在标榜卓越教育,出类拔萃,以为华东师大二附中培养出来的一个个都是尖子。我说不对,今天国际上对卓越教育这四个字有新的定义,就是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他能够达到的高度,这叫卓越教育,这是国际上非常清晰的一个教育思想,我们的一些校长,的确不懂这些。所以我上周在上海教育发了一通议论就是讲这些人,不懂教育基本常识,前些天中央台组织批判的衡水中学,张校长得意忘形,每年都上百人到清华北大,不得了,他将我这个素质教育搞得好,人家说不对吧,你这个明明是应试教育,他还不服气要组团到北京跟人家辩论,这种校长在国内还不在少数,但是我告诉你们,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校长头脑里有个非常清晰的概念,教育信念,为社会公正而教育,我们现在的许多名牌高中简直是为社会不公正而教育,说大话,豪言壮语培养创新型的拔尖人才,不知天高地厚,浮躁的不得了,不是一般的浮躁简直是狂躁。基础教育要回归本性,它的功能就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经济和社会是整体主义教育思潮的一个体现,整体主义教育宣言中的一句话。一个国家它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个都神经兮兮,这样的社会会好,经济会好么?健全的人性,整体主义思潮把任何事物都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一个人是个整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都是一个整体,你不能说一个学生语文100分,数学一百分,文艺一百分加起来就是一个好学生,它的思维品质呢?道德品质呢?身心发展呢?这也就是新课程以来我们所发表的文章,把人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来看待。这一点,上海的教育行政领导很聪明,一个副市长,原来医科大学的,它提出的口号,医生进驻中小学,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

再一个我们非常淡漠的就是“学习权”,学习权是基本人权,人生下来要发展,要发展就要学习,国际上的义务教育,它的基本含义包括,免费教育,强迫政府要拿出经费来办学,第二点就是强制教育,强制家长一定要送孩子教育,不然的话你坐班房,这叫义务教育。我们还没有提到这个高度,但是总体上还是不错的,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小学的财源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根深蒂固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么?它能够成为学习的主权者么?不可能。于是,这次新课程改革就从课程、课堂切入,来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那么改革的逻辑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换句话说有好的教师就有好的课程,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课程。再好的文本被教得一塌糊涂,没用,这也是常识。换句话说,新课程改革首先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挑战,就是观念的改变,观念不变一切无从谈起。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我喜欢用一个词叫洗脑,洗脑不一定是个贬义词,脑子里垃圾多了,要洗一洗。哪些垃圾,该不该洗,该怎么洗。一个课程教学不全等于知识,为什么要有课程,为什么要有教学,他首先要使得每一个学生变得有人情味,学校教育是个人性化的事业,用美国的教育哲学家Nel Noddings的话来说就是学会关心,他说,今天我们衡量一个学校好不好,就是看他的每一个学生是不是学会了“关心”。其中有三个指标,关爱,关切,关联。关爱就是爱惜自己,珍惜生命,爱惜他人,一个学生如果连自己都不关爱的话,他会关爱别人么?前年华东师大二附中,两个高三学生跳楼自杀,原因是学校推荐上北大,结果学生认为自己应该是清华的料子,因为没有如愿,结果从楼上跳了下去,这两个学生是高材生?国家栋梁?算了吧,我看是偏执狂。首先要学会关爱,有人情味,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第二个要会关切,面对动物的世界,面对植物的世界,面对文化的世界要有关切的情怀。人本来就是个探究的动物,具备高度的探究欲望,对什么都感兴趣,孜孜以求。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此,不断地激发他探究的欲望。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好反过来了,所以前年中国社科院约我写篇文章,我的题目就是《应试教育的本质是反教育》,不断地打压学生的探究欲。幼儿园还提问题,到了初中高中根本不提问题了,提的都是明天考什么而已。第三是关联,关联是指,自然科学是解读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文科学是解读人类之间的关系,学会各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就是学会关联。这时可能有些教师会反驳,你对我们的教育理念,不能反驳学科教学呀,我说你的学科教学是什么呀,比如高考考的叫主科,不考的呢,叫副科。世界上那个国家有主次之分?凡是列入课程标准的学科都是等价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倡导人的智慧有九种,他的多元智能的潜台词就是九种智慧是等价的,等质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我们现在就是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同学数理化好,那是才子,是天才要好好培养。那个学生图画好,是差生,体育好,差生,是不是这样?数理化高贵,音体美低贱,甚至前年东北工学院还有一个教授在报纸上撰文说,“文史知识-垃圾”。文史知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灵魂的东西,怎么是垃圾呢?讲到这里可能还会有老师反对我,我们老师整天写教案关注这个知识点是不是覆盖到了?这个知识点教学你反得掉吗?我说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知识点教学简直是反动极了,反社会,反人性,反儿童。能有的老师不相信,我讲个例子:去年我在上海听了一节课,整节课下来,只有一个同学会解一个很难的题目,其他同学不会解,但是这个同学他不吭声,他保密。下课以后我就找到他,问他,你为什么不把你的方法告诉全班,与其他同学分享呢?这个同学居然坦然地跟我说:老师,这个不好说啦,如果说了,高考的时候就增加了一批竞争的对手。我听了吓了一跳,原来如此,把同学当敌人看,不是伙伴关系。我后来仔细想,有这种想法的岂止他一个人?好多老师校长都是这样的。有的校长甚至公开的宣布:本校习题不得外泄,在这些老师同学脑子里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知识要垄断,最好你们都不懂,我一个人懂,我上去。但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包括西方所倡导的,知识是要分享的。看看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一个知识分享,一个只是垄断,天差地别。你们不是成天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吗?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还会有老师会质疑,我们所教的数理化概念难道一点价值都没有么?我觉得价值不大,因为它们都是用来考试的,考完就忘记了,学生没有学会数学的思考,物理的思考,历史的思考。你不要以为我们所教的内容,其他国家也差不多。我举个例子:日本近些年来就在提炼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把各学科的目标四个层次。第一层的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动机、态度,高一年级教学结束后,有一半的学生对这个学科都非常感兴趣了,你这个目标就达到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第二层,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学会思考还不行,还要会判断,会判断还不够还要具有表达力。好像我们李局长所倡导的,“学、讲”就是这个意思,要会表达呀。数学的思考,数学的判断,数学的表达;历史的思考,历史的判断,历史的表达。表达能力尤其重要。第三层,各种技能:观察技能,实验技能,沟通技能,最后一个技能是知识点。我们的教学是知识点到知识点,顶多是知识加技能,加态度。我们是1234,人家倒过来是4321。所以我说教学改革是把颠倒的逻辑颠倒过来。人家西方的学科教学真的是培育人的,育人的学科教学,我们是培育分数的。考分增加一点。一个是育分的一个是育人的,天差地别。所以应试教育是反社会、反人类、反儿童的。这一点不体会到的话,大谈发展学生智慧,健全学生人格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个问题,品德教育,我们现在品德教育口号喊得很响,很重视,我看是不重视。我们现在高分就是高能,986,863考上了就不得了,试问高分就是高能么?华东师大有个数学家跟踪了建国以来凡是拿到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的学生后来的发展。结论是没有一个成才。我到清华大学,清华的党委书记给我说,我们喜欢上海的考生,上海考生是全国考分垫底的,最低的,为什么喜欢?上海的考生越读越聪明,西部的考生越读越笨。就靠当时的一股拼劲拼出来的高分,没有学会思考,露陷的。品德教育不抓是不行的,有人说美国教育比中国要好,我说不见得,举几个例子来说:我一个学生硕士毕业没有考博士,结果去了美国当了十几年的普通高中老师。前年他回南京探亲,然后到上海来给我讲了他几个亲历的故事。他的女孩暑假要上小学了,结果发现美国的老师在暑假前期给即将入学的孩子发电子邮件。买好普通的橡皮、铅笔、书包,开学交给老师,统一使用。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免得富人的孩子买了豪华的文具在穷人的面前显摆,避免攀比造成对穷人孩子心理的创伤,非常的人性化。还有一种思潮,叫全纳教育,把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在一起进行人格平德的融合教育。她的班上有个残疾儿童,老师对这个残疾儿童关爱有加,不到两个月,全班的孩子同样对这个孩子关爱有加。老师不是言教,就是身教,好得不得了。一天她穿了非常漂亮的裙子上学,回来问她,你今天穿了这么漂亮的一条裙子上学,班里同学怎么议论你?结果这个孩子教育她妈妈,每个孩子的穿戴是不一样的,这种话是听不到的。一年级还没结束她已经学会尊重人了,这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吧,四个学会,后来又加了学会改变,面对改变的世界。这都是国际教育界经验的凝练,高度的概括,值得我们参考、思考。在看看我们的教育,南京的小学招生,把幼儿园的小朋友集中起来考试,考的成绩还不行,还要看家长,家长的学历越高加分越多,两个分数加起来编班。这种编班形式下的孩子将来成长起来,他们会建设和谐社会?这就是应试教育下见怪不怪的现象,这种现象太多了。

再有这是几年来,我发现我们的校长,老师对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堂不理解。前年上海浦东新区校长论坛,当中有两个校长这样说,其中一个,我这个高中升学率年年提高,说明我这个校长的领导力越来越强。我就反问他,你是不是凭借你重点高中的牌子把人家的成绩好的优等生收录过来了,挖了人家的墙角还说你有本事,你已经不道德了。第二个校长说,我这个高中开发了300门的校本课程,说明我校长的领导力强。我说,请你把你300门校本课程的目录单拿出来看看好吧,结果却拿不出来,即便拿出来了,我敢说大部分都是垃圾课程。什么是课程都不知道,开发什么课程?浦东新区的领导比较开明,每年都评先进,我说华东师大二附中不要给他先进,他们说不好吧。这么多年来,我就评了4所学校先进,有一所学校就开发了1门校本课程,比如说东昌中学开发了一门经济学,举全校之力开一门精品课程足够了。每个学校能够提供一个课程,然后大家来分享就足够了。现在有一股风,我在浙江一个乡村,有校长告诉我,开发了100门甚至200门校本课程,算了吧,不要太多,浮夸,浮躁。其实按照我的想法,课程(包括上海的提法我也是批评的,它分为三层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我质问,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的边界何在?你给我划分出来,我是分不出来。国际上就是基础-拓展,拓展又变成基础,如此螺旋上升,这是常识。真理是很简单的不要搞些花头,花里花哨的。我发现发达国家校长只要抓住两类课程就够开发的了。一组就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另一组就是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必修、选修等价等值,学科、活动等价等值。学科课程就是知识单,活动课程就是组织单,现在很多校长错误地认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就等于本校课程。这是错误的,分级课程之间不是叠加的关系,是融化的关系。像这样许多基本的概念没有弄清楚,就乱搞。有的学校搞不出来就乱叫口号,比如重庆一所小学开发了一套阳光课程。我很感兴趣,去看了,一篇文章只有几页纸,生造了几个词。阳光讲台,阳光教师,阳光教室,一直到阳光课程,最后一句话我还看不懂什么叫阳光课程。就是乱造词汇、花言巧语。前面是豪言壮语,接下来是花言巧语,还有胡言乱语,现在我们教育就是这么一套。这叫改革么?教育是实事求是、实打实的东西。这是我前面讲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问题。如果不知道转型的话,真的不合时代。这个问题是个前提,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解决。

第二个问题就更大了,我前面讲了课堂不变,学校是不会变的。那么这么变呢?能够变吗?能够变!要先梳理几个问题,国内的国外的我先举几个例子。有两个观念需要强调一下,所谓好的学校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敢于挑战的学校。杜郎口中学,早期我很欣赏它,后来我不赞同它,比如说有些规定,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时间不许超过1刻钟,超过要警告。我就很奇怪,评价一节课要瞻前顾后,它前面怎么上,后面怎么上,这节课我恰恰要讲半个小时,怎么办?要警告我?形式化到这种程度,笑话了。这是改革么?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改革之路,他有他的情况,你有你的思路,不一定照搬,一开始大家很欣赏崔校长,他发现本校的老师素质不怎么高,一节课下来,老师错误百出,还不如学生自己自学来的好,无形之中就抓住了个真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开始的时候很好,但是现在他每搞一个改革,就见报,就大肆宣扬,越吹我越不信,像这样一股风是不可取的。其实浙江、上海、江苏的很多学校的改革是静悄悄的,不张扬。这些学校我非常欣赏。举几个例子:去年暑假前,浦东区的一所幼儿园,请我去看了一节课,欣赏讨论了一段世界名曲,这段名曲它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准备好了三幅画,上完课以后,园长才告诉我,老师,你知道么,这个班上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民工子弟。我吓了一跳,我分不出来,我以为是上海市内的孩子,他们讨论这段世界名曲头头是道,叫我讲,我都不知道。这说明,有好的老师,就有好的学生,哪怕他们是民工子弟也可以讨论世界名曲。不到两个月,浦东区的一所初中校长请我去参加一个教学研讨,三年教龄的一个语老师,选了一篇课文,不是课本里的,是美国的一个话本叫“驶向未来的车站”,一堂课非常精彩,都是对话教学,同样的下课以后,校长告诉我:老师,这个班上大部分都是民工子弟,我又犯错了,又以为是上海市的学生。这两年,上海尽快地让民工子弟融入上海主流社会,这一点上我是非常欣赏的。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倡导平民教育,不是什么精英教育。浦东新区有个建平中学(音)三任校长,一以贯之,就打平民教育这个旗号,目前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教育民主。世博会前后,浦东一个高中,历史不长,把大量的知识课程压缩,开发了大量的活动课程,结果升学率没有下来,反而上升,而且吸引了好多美国的大学直接到这个高中来招生,现在还不是很有名气,只要坚持下去,就是当之无愧的名校。还有一个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仁立(音),他的学生是Pisa第一里的第一,作业和其他学校相比的话是比较轻的,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语老师他只教完了语文课本三分之二的课文,还有三分之一没有教,其它班级已经都较完,马上就要考试了,其他平行班的老师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结果谁都没有料想到,成绩最好的就是这个没有教完的班级。这个案例可以说明好多的问题,不要赶进度,赶进度不一定有好的效果。现在很多老师对改革选择质疑的原因之一就是完不成进度怎么办?以此为挡箭牌拒绝改革。前面的没有学好,后面赶进度有用吗?落下点进度反而是好事。所以我们考量教学质量,一切要聚焦到学生。这是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学校改革一定是从内部开始的,如果一个学校校长不想改革,教师也不想改革,哪怕是外界条件再好,哪怕是教育局给你再好的条件,都是没用的。反过来,如果校长想变革,教师也想变革,哪怕是外界压力重重,照样能冲破压力,在这里浙江、江苏很多的学校的例子都是静悄悄的。这三年我翻译了三本书,一本《学校的挑战》,一本《教师的挑战》,还有一本《学校见闻录》,这些书都是专门写给校长老师看的,被翻译成了多种版本,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中文。你们可以看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佐藤学是我30几年的朋友,他搞教学改革真的很艰难,开始时,将近一千所学校全部失败了。一个学校改革让几个所谓的骨干教师去干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全员发动,大家一起来,不然的话不会成功的,回潮很容易。佐藤学非常伤心地说,学校改革真的很艰难呀。但是后面三千所成功了,被称为东亚奇迹,包括美国的一些专家都很赞赏。

我下面会结合他的一些例子谈些经验,我想梳理几个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力,不是成绩,当然学习成绩很重要,但是更关键的是学力—学习能力。其实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不在研究?翻开世界教育史,法国的共同文化,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研究其实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包括Pisa的三大素养,语文、科学、数学,它的界定和我们的解读完全不一样。十几年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标准,我这里请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教学大纲就是知识点的安排,但是课程标准有三大标准,里面涵盖了成就标准,比如高中数学要达到什么程度?第二内容标准,通过哪些教材的内容,代数、三角?保障学生都能掌握这些内容,达到成就标准高度。第三,机会标准,通过怎么个教学平台,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机制来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标?所以课程标准涵盖了三大标准。但是有的学科成熟一点,有的学科不那么成熟。成熟的可能比较显性化一点,能够看出这三个标准,其实所有的学科肯定都有。

我们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从三维目标切入的,但是,到现在为止,好多老师包括很多研究人员,还反对。真的搞不清楚怎么会这么顽固。三维目标,你翻开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看看,哪个国家不是这样?国际上有两个模型来解读:一个是冰山模型,一个是树木模型。海里的冰山的大部分冰层都在海水下面,浮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把冰山一角比作三维目标的第一层,知识技能,并没有把原来的双基一脚踢开,第一个维度就是重新解读的知识技能。第二个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海水下面,是隐性的。但是恰恰是这两个隐性的把冰山一角托起来的。他是个整体,这就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高下。应试教育成天讲这个冰山一角重要,知识技能重要,它忽视了海水下面的冰层,如果没有的话如何能够抓住上面的冰山?这是很普通的常识。树木模型也同样,一棵树它是一个整体,如果把树枝树叶比作是第一维度,知识技能的话,把树干比作过程方法,把树根比作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树干砍掉,把树根切掉,你说这些树枝树叶能长出来吗?

直到去年,还有广东有个研究人员撰文批评我说,片面倡导三维目标是不对的,提出要把双基和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连三维目标是什么东西还没有搞清楚就来批评?

我们今天讲课堂革命什么意思?讲穿了就是把教堂变成学堂,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如果你想通的话,做起来就不难。我的一个博士生,到日本东京写博士论文。在东京和上海找了7个语老师教同一篇文章—鲁迅的《故乡》,然后通过录像进行比较,日本的7个老师写的是学案(学习方案),学案的内容有三条,一,引导初中生把自己对故乡的体验跟课文挂起钩来,谈谈感想。二,描述一下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心理变化的曲线,这就比较难了,如果老师不给他支架,不好完成。三,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这个课文主题不是唯一的,不是划一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开放的。每个学生概括一条,然后全班同学分享,非常精彩的课。上海教师写的是教案,规范程度让人吃惊,主题的几句话,我当年(几十年前)学这篇课文时记住的那几句话至今一直不改,把标准的答案教给学生,记住,考就考这三句话。这篇课文描述了……,反映了……,揭示了……,三个动词标准答案。一个是教案一个是学案泾渭分明。难道我们老师连这么一点本事都没有么?按照日本教师的学案来教能行吗?肯定行。问题是这个老师他没有想通,以为教师的教等于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好等于学生学得好。所以我们今天的公开课就是聚老师讲得好,根本不看学生。这是颠倒的。这是以学生为中心么?教得好就是学生学得好吗?这就牵扯到一门学科究竟要给学生哪些素养,哪些学力这个问题不清楚。我们只晓得知识点,这个传统的习惯势力不改,课堂很难改变。

 

第二个问题,教师角色要转变。但是教师角色不会主动改变的,怎么办?佐藤学的研究中,他都挑选当地二流三流的学校,结果两三年后成为当地最好的学校,很有说服力。他想方设法逼得老师变。怎么变的呢?他把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变过来了,规矩变掉了,哪些规矩呢?第一个规矩,老师每年必须要上公开课,起码上一节,每节公开课要配全校老师参与的两到三节的诊断研讨。和我们国内的公开课不同,国内的公开课多数都是表演、作秀的,他是真真正正的,发布规则的,是倒过来的,假如你听到的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话,你不要相信他,肯定做手脚了。一节课下来,哪里会是没有问题没有缺点的呢?有问题没有关系,我们就是要研究嘛。他这个规矩是什么呢?上公开课就是研究,上公开课要立足于研究,要确立这么个概念。公开课要基于研究,上课即研究。第二个规矩,教师上课引进三种活动,教师一言堂自然瓦解,第一个作业单,任务单,实际上就是这个单元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个,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为什么合作学习成为当今世界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人的学习本质上就是一个合作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知识是合作建构的,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条理由,它能够使得差生一定要开动脑筋,一定要开口,老师一言堂的情境下,差生基本上是边缘化的。如果差生分布到各个小组里,会逼着他开口。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这么简单,开始的时候一定带有强迫性,叫被主动性。特别是低年级,你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就等于放羊了,很糟糕的。还要有一定强制性的。差生在小组里有不懂得,逼着他说出来,同学教会他,就把整个底托起来了。第三个理由,特别有利于优等生,不要以为合作学习对差生是有利的,对优等生没什么好处。不是这样的,优等生要把他理解的东西教给差生让他理解,没有那么简单。她要重新梳理,重新思考,因此她的理解程度会更进一层。不光会自己理解,而且还会教会别人。和教师一样,教师理解这个教材,不等于一定会教,等到会教了,那就不得了了。她有这么一个认知的分析,绝对是大大有利于优等生。第四个理由,合作学习是两种课题,一种是基础性的课题,大家都一定要达标的。还有一种是挑战性的课题,有难度的,一个学生解答不了的,一定要靠小组讨论才能解答的高难度的问题。一是保底,二是有挑战性,对差生有好处,对优等生更有好处,当然合作学习是值得推广的,这就是它的价值。

第三呢,就是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汇报。这个汇报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比教师一言堂都要好得多。第三个规矩,老师上课就是抓住三个事件,不断的研究,坚持个两三年你一定是个专家。第一就是倾听,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什么是倾听呢?三个含义,倾听这个孩子他的反应,他的解答跟课文之间有什么关联,这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二,倾听这个学生的发言解答和其他学生的发言有什么不同,了解差异;第三倾听这个学生的发言和反应和他以往发言有什么关联?了解这个孩子主体的成长状态。三个纬度的倾听都做到的话,你真的做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最好的学情分析。

现在之所以合作学习很难,就是学生不会倾听,但是大家却很重视展示,我发觉现在的展示存在很多问题,这个学生讲这个,那个学生讲那个,不听别人讲,各弹各的调,不交际,那么就不叫对话,首先要学会倾听,这个学生发言表达了什么观点,哪些不对我反驳你,针对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来发言,第三个再对第二个发言,这才是对话。不是每个人展示一番而已,所以倾听是一个条件。还有课题,有基础性课题和挑战性课题,所以合作学习要想成功的话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才能真正做到。首先学会倾听,然后链接,把学生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反应给他链接起来结构化,形成一幅画面一幅概念图,语文的话有个形象图,鲜明的概念图,这是老师的本事。根据一定的路径给他链接起来。错误的回答,错误的逻辑给他揭示出来,为什么会错。第三,反刍。像牛吃草一样不断地回到原点,反思、反省,链接。所以老师研究就是研究这个东西。不是研究教学环节12345如何操作。也不是研究这个教学方法好,那个教学方法不好,教法没有绝对的优劣。这个老师适合这个教法,那个老师适合那个教法都好,而且教学方法是组合的。从目标到评价可以,同样从评价到目标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日本的中小学发明了一个错误讨论法,任何新课的前面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错误,比如小学数学0.3+5往往会的出一个结果0.8,为什么会得0.8呢,大大地板书到黑板上,大家一起看看,错误再哪里呢?讨论,任何新课前面都讨论错误。错误变成了课程资源,这对于否定教学环节太有针对性了,所以任何课无所谓教学步骤,非得要这个,非得要那个。学习共同体没有铁板一块的共同模式,一切看学生的思维如何聚焦,怎么碰撞,有什么分歧,如何链接,形成高潮,逼近主题等等。所以,学生思维过程的本身要把握。

第四个规矩,怎么样听课评课?现在的听课评课非常糟糕,居高临下,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套话连篇,这样评下来,没有一个老师愿意上公开课。不能这样评课,佐藤学在三千所学校的听评课研究就是聚焦三个问题,1我通过观摩我发现你的班上学生学习哪些方面是成功的?每个老师有不同的发现,大家提出来一起讨论。2反过来,学习困惑,我发现你这个班上还有哪些基础比较薄弱,需要补上,这是第二个问题大家需要研讨的。3,我从主讲老师身上学到什么。每一个人都去从主讲老师身上发现闪光点。三个问题没有一个把矛头对准主讲老师的。没有人纠结于教态不好,方法不好,但是前两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就是教师教态的集中反映吗?第三个问题更好,大家相互学习。现在国内的许多学校也开始这样做了,大概半年功夫,整个新的教师文化都出来了。我联系的一个上海的小学,半年后再去,我大吃一惊,一个个的老师都会点评了,做的PPT都很到位,关键点也都拎得出来,怎么点评,真的懂了就是:聚焦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衡量来思考。

第五个,我们每个老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是不可以照搬的。怎么样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只要满足下面三个条件,1 研究学生,认识学生,尊重学生。这一点在我们的教材体系中是比较缺乏的,需要补上。2吃透教材,洞察教材的发展性、可能性。真正能够洞察教材发展性的教师才能真正驾驭教材、拿捏自如,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解读,对方都能够理解。3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不要听风就是雨。社会上奉行和谐社会你就来个和谐学科,和谐班级,一看就是忽悠人家。老师的研究题目一定要小,越小越好,比如说怎么来组织合作学习,怎么来引发学生提问,怎么来编制作业单、任务单等等。小一点再小一点,而且慢一点再慢一点,一个课题不要年年变。一个老师围绕一个小课题,一个实在的问题,搞个几年,你一定有最大发言权,你一定是专家。当然了,我讲了五个规矩了,这五个规矩,任何学校都可以做。这五个规矩一旦做到的话,教师教学一定会发生变化,不一定像杜郎口中学一样,我要警告你。当然还需要老师有一些新的教育概念的冲击,起码有两个概念:一个差异教学,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差异是好东西,有些老师会抱怨班级里差异太大了,我没法教,但是国外呢,喜欢差异。班级里越是有差异,越有活力,集体思维越活跃。佐藤学的一句话,一切差异万岁!没有差异就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几年前天津一个教师写了一篇文章,说要消灭班上同学间的差异,能消灭吗?再小的差异照样分层,差异是消灭不了的,而且差异是好东西。我翻译的《学校的差异》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讲差异。第二个概念,对话教学,新课程强调对话教学,许多老师理解为问答教学。满堂问和满堂灌是一回事,这个不是对话。真正的对话教学一定有三个涵义。1.老师怎么引导学生跟客观的世界进行对话。首先跟教科书对话,然后跟网络,跟客观世界对话,把课本知识立体化。2.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跟他人对话,人的学习一定是社会交往的过程,离开了社会交往不是人的学习。3.老师怎么引导学生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反思自己。三种实践,认知新实践加社会新实践加伦理新实践,三种实践,三种对话,三位一体就叫对话教学。这就是我今天所讲的基本内容。

编辑:王配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徐州三中实验学校 特此声明。